台海形势紧张之际,台军曝光山东舰首次穿越巴士海峡进入西太平洋的航拍照片,该舰或正展开列装后的第一场远海训练。
此举首先释放了一个信号,即标志着山东舰在服役3年后正式形成了作战能力,解放军可以用来挑大梁的航母又多了一艘。同时站在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也意味着福建舰的航母人才培养效率有了更多的提升空间。
据路透社发布消息显示,以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为首的航母战斗群已于近日穿越巴士海峡,正式进入西太平洋菲律宾海海域内展开训练活动。
这是山东舰首次突破第一岛链,深入西太平洋远海地区进行训练。而山东舰能够执行这一远洋训练任务,则标志着该舰已经结束了漫长的装备磨合期,正式形成了可以执行战备任务的战斗力。
这对于中国海军在航母领域上的发展而言,无疑是里程碑式的进步。
因为航空母舰作为人类目前建造过的吨位最大、尺寸最长,同时也是在舰人员最多的军事舰船。不仅有着极高的生产建造难度,需要当事国同时拥有世界一流的工业能力、造舰技术等物质条件才能实施。
还对当事国的航母配套产业,如舰载机、飞行员、航母船员等专业人员与装备供应能力,以及舰船维护能力、人员技能水平等主观因素有着诸多苛刻的要求。
对于世界第一工业国的中国来说,想要达成前一项需求并不困难。因为就算航空母舰的建造难度再怎么高,仍然改变不了航母是工业品的本质。
这就意味着一旦中国攻克了相关建造技术壁垒,拥有了独立建造航空母舰的技术能力。那么只要配套的产业设施规模足够大,资金与资源足够多,航空母舰就能像流水线上的汽车一样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关于这一点,相信各位观众只要看过“达利安造船厂”里一个船坞建造5艘052D驱逐舰的照片,应该就能有所感受。
然而航母虽然是工业品,但航母的配套产业却不都是工业品。尤其是飞行员以及航母船员这些拥有特殊专业技能的技术人员。
受制于人类大脑的学习效率、熟能生巧的技能训练模式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制约,技术人员的培养并不能像生产航母一样可以通过单纯地扩大产业设施规模、投入足量资金资源等方式缩短训练时间或无限制的增加训练规模。
这使得技术人员的培养曲线呈现出一种边际递减效应,在达到某一个峰值之后,就无法继续依赖资源投入来加速人才的培养规模与速度。
相比之下,航母生产曲线的边际递减峰值更高,在人才曲线达到峰值时,航母的生产速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这将直接导致在外界大力投入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航空母舰的生产速度将始终领先配套人才的培养速度。最终拖慢整个航母舰队的发展速度。
而这也是中国明明坐拥世界第一大军舰造舰能力,却只在10年内先后建造2艘国产航母的根本原因。因为解放军的相关人才培养并不能跟上航母的建造速度,贸然开始量产航母,只会导致解放军的航母出现过量堆积的风险。
好在,从山东舰在服役3年多后就能前往西太平洋进行远海训练一事来看,这一问题显然也有了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因为当我们回顾一下辽宁舰的服役历程就会发现,辽宁舰虽然是在2012年9月正式交付给海军的。但直到2018年5月,该舰才从歼15完成夜间起降一事,被外界判断已正式形成战斗力。期间耗时近6年,比建造一艘福建舰的时间还要长。
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辽宁舰作为解放军第一艘航母,需要作为“先行者”探路。只要把路上的坑全都踩过了,才能降低后来者出问题的风险。
此次山东舰能够在服役3年多后就形成战斗力,前往西太平洋进行训练。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辽宁舰的经验用来参考,让山东舰在装备磨合期中避免犯下很多不必要错误的同时,还能够利用经验优势显著缩短人才培养时间。
毕竟人才培养本质就是上学,虽然不能单纯靠砸钱、扩招来加速培养速度,但却可以通过总结前辈经验,撰写“参考书”辅助教学等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进而缩短培养进程。
更重要的是,随着前人积累的经验越来越多,后来者在学习时也可以不断地对学习流程进行优化改善,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典型例子就是前段时间海军航空大学从初中毕业生中选拔飞行尖子当做预备飞行员培养一事。这其实就是海军航空兵在积累了十多年人才培养经验之后,作出的优化人才培养流程、提高培养效率的决定。
诚然,这一人才培养曲线也存在边际递减效应,但对比之前的峰值,经过优化改善后的曲线还是会拥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使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追赶中国日益增长的航母需求与航母建造能力。
别的不说,这次山东舰从列装到形成战斗力用了3年多时间,没准到福建舰的时候,形成战斗力的所需时间很可能就能压到3年整。
而当解放军在福建舰上积累的经验被延续到下一艘航母上时,时间或许还会进一步缩短,解放军与美军在航母领域上的差距也将越来越近。西太平洋上的中国航母更是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在数量上正式超过美国海军。
届时,别说是让山东舰和辽宁舰组成双航母战斗群了,就是组成一支4航母战斗群也不在话下。
标题:山东舰穿过海峡,解放军释放信号,形势越严峻,越需要航母挑大梁
地址:http://www.hmhjcl.com/gzdm/1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