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陈保侯 语文畅学优
高考作文回顾(2021.2022)
2021年教育部命制四套试题作文:
2021年全国甲卷
建党100年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为与有为)
2021年全国乙卷
射箭悟人生(“修身、矫思、立义”)
2021年新高考Ⅰ卷
毛泽东 《新青年》(强弱之变)
2021新高考Ⅱ卷
书法悟人生(“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
2022年教育部命制四套试题作文:
2022年全国甲卷
《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移用 借用 创造)
2022年全国乙卷
双奥之城北京(“跨越,再跨越)
2022年新高考Ⅰ卷
围棋悟人生(本手 俗手 妙手)
2022新高考Ⅱ卷
建团百年(“选择·创造·未来”)
综观近两年高考作文,有以下共性:
1.从作文主题上看,立德树人是基点。2021年建党百年,2022年建团百年都在作文题中得到展现。新高考试题历经多年积累,试题不再回避热点,而是直接面对热点,在引导课堂教学与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现实热点和生活实践。当年度时政热点值得关注。
2.从作文类型来看,思辨话题是重点。2021年思辨:全国高考,有8套试题,其中有5套作文呈现出关系型思辨性作文。全国甲试卷“有为与可为”,全国新高考Ⅰ卷“强与弱”,北京卷“生不逢时、安分随时、生逢其时”,上海卷“时间沉淀与价值认可”,浙江卷“取与舍”。2022后思辨:高考全国甲卷“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的“本手、妙手、俗手”,2022全国新高考Ⅱ卷的“选择·创造·未来”,2022高考全国乙卷的“跨越,再跨越。”
3.从作文材料来看,审题立意是难点。2021年新高考卷的写作试题,材料多有辨证意味,更需要感悟思考,富有哲理,思辨意味浓,思维强度加大。2022年,同是思辨话题,变化很明显,多呈现三元关系,随着话题内容在广度上的拓展,必然带来深度思考上的难度。同时注重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而言,第一步重点,也是难点,就是审题立意要过材料关。
四省联考
作文一(安徽、云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I《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二(黑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三(吉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分析
作文一(安徽、云南):命题把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里是中国》一文有较强的科学性,理性地说明了祖国山河之所以壮丽的根源,作文题要求学生在读过材料之后,将祖国之美以明确的文体(或论述或抒情)和个性化的表达重新诠释出来。
作文二(黑龙江):“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撷取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谚语,引导学生思考背后蕴藏的传统思维方式,即务实、辩证、具体地看待人生问题;情境式设计,指向真实写作,变考生与试题的互动为考生与生活的互动,将写作引向生活。话题有思辨性。
作文三(吉林):作文题材料字数最少,题目直截了当,聚焦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题目将“简约”与“繁复”两个完全对立的生活态度放在一起,要求学生在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在矛盾中思考自己的取舍,再通过这样的取舍来探究背后的根源。这种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联与思考,也体现出高考新理念下命题设计的主观性、开放性等特点,意在使学生展现自己的思辨能力、思维品质和思想高度。
【指导意义】
高考作文命题一直走在求新求变的通途上。
教育部命制四省联考作文对2023年高考作文风向有一定的指引作用。与2022年高考作文相比有继承,又有创新。
作文一:题目开放,把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美育与德育结合,考生无论选取何种角度,运用何种文体都需要调动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感体验,写作的过程也是审美熏陶的过程,更是浸润式家国情怀教育的过程。
作文二和三:在“话题思辨”的基础上,变化主要表现为“材料极简”。思辨为二元,现实生活性强,引导考生在对立统一中发现世界的复杂性,将思维导向深处。
红五月
2023考前作文重点题型复习
从2021到2022,再到2023教育部四省联考,作文一直处在重要转型中。这些变化是连续性的,从新老高考过渡的平稳性角度考虑,2023高考作文当然肯定会有一些新变化,但不可能有大变化。2023年高考考前作文“四个关注”:
1.要关注时事政治作作文。预测2023年高考教育部命制的四套试题中,至少有一道时政素材的作文题。
高考命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学生,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激励学生,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时政角度分析,每年高考作文都有不同程度涉及。
2022年语文全国乙卷作文围绕“北京:双奥之城”组织信息,集中体现新时代我国在体育、科技、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卓越与跨越,引导学生体会奥运会成功举办背后的国家力量和制度优势,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2022年新高考Ⅱ卷发建团百年为时代背景,材料从科学家、摄影家和建筑家三个人物的职业选择、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切入,引导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从2022年高考命题立意来看,2023年命题将延续这一风格,聚焦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社会热点话题、科技前沿进步、伟大建设成就等,着重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责任担当与理想信念,以及美育、体育、劳动等领域的道德品质。
2022至2023年重大时政有党的二十大召开、祖国统一大业、中国大国外交世界影响力,重大民生淄博烧烤等热点,值得关注。关注时政,不仅是为写时类作文的需要,也是丰富作文素材的必须。无论是写哪一类的作文,考生都需要联社会现实来论述观点,而最新鲜的时事素材是我们的首选。一句话:时政热点要关注,时政素材要积累。
2.要关注思辨作文。预测,2023年高考教育部命制的四套试题中,至少有多道思辨作文题(其实也无须预测,)思辨话题大概率。作文材料不确定,可能是极简型,可能是传统的材料作文(字数相比较多),也可能两种类型都有。
思辨作文和主体方向是不会改变的。作文材料会给出思辨的双方或多方,让考生对其中的思辨关系加以阐述,难度在于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怎样找准角度怎样把思辨关系说清、怎样联系社会现实把道理说透彻。
本届复习以2023教育部四省联考为界线,此前思辨作文训练延续2022年高考作文,在二元关系的基础上,更注重三元思辨作文训练,作文材料内容较多,审题立意难度高;2023教育部四省联考后,作文材料开始向极简型转变,话题为二元,审题立意难度较低。试题在原有着力考查考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其逻辑思维、开放思维、创新思维等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旨在凸显试题的开放性、综合性与创新性。传统材料型思辨作文,材料极简型作文,都要兼顾复习。
3.要关注传统文化。预测,传统文化题材作文也是大概率,主要表现在作文材料取材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高考语文命题的文化要素,构成命题的重要内容。作文中的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作文材料中,以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名言名句、文化现象等形式出现,“取材传统,观照现实,照亮当世”,让考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辨性、批判性、创新性思考,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对传统文化进行新时代的传承和发扬。
如2021年全国乙卷射箭悟人生,2021新高考Ⅱ卷书法悟人生,2022年新高考Ⅰ卷围棋悟人生,2023教育部四省联考作文二“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
2023届各地作文备考,以传统文化类作文材料呈现的考题非常突出。值得一提的是,作文的考教结合倾向亦不可忽视。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取材 《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呼应新教材内容。《乡土中国》亦可作为作文选材。部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作文训练(诸子百家名言名句为作文材料),这种类型的作文在平时训练中大量出现。这些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很适合纳入作文考题。
4.要关注美育话题。预测,美育或者含有美育话题的作文有可能出现。
2022年高考作文,全国甲卷的试题材料源自经典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情节,极具审美情趣。全国新高考Ⅰ卷以“围棋三手”为喻,引导考生写作,极具闲情雅致。全国新高考Ⅱ卷“选择·创造·未来”,建筑家主张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彰显了多元化的审美理念。2023教育部四省联考作文一“大美中国”,将美育与德育结合,考生无论选取何种角度,运用何种文体都需要调动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感体验,写作的过程也是审美熏陶的过程,更是浸润式家国情怀教育的过程。
“五育”的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五育”并举成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教育方式。“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成为高考命题要求。“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内容之一。德体劳在往年高考作文中出现过,2023年,美育是可选的重要话题。
5.漫画作文。有可能出现。
战高考
紧跟思辨主风向
本届作文复习备考,已经训练过大量的思辨话题作文,有二元话题,有三元甚至更多元的思辨话题。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思辨话题作文,在审题立意、标题拟写、作文构思、素材运用、语言锤炼等方面仔细阅读与思考,找出共同规律,形成写作经验。这类作文,最大的难度是要过作文材料的审题立意关,特别是传统文化思辨话题作文,对考生的逻辑思维、思辨能力都有较高要求。要能够快速、准确检索试题材料中和写作提示中的关键词,立意必须“直击靶心”,快速把握写作任务和写作指令。
具体有以下七点:
①读材料。领会命题人的命题思维和命题意图。抓住关键词,紧扣关键句;关键词中有作文话题,关键句中有命题指向。
②找话题。思辨话题或明或暗,主要观点也或明或暗,明的要找出来,暗的要悟出来。先精准找到或明或暗的思辨话题,然后确定观点立意。
③扣概念。写作时,对话题概念的内涵要有清晰的理解,这是基准。
④明立意。立意要学会从小角度切入,以小角度精准撬开大话题。思辨作文话题是一个大概念,800字左右的篇幅,想要把一个粗象的概念,在两者甚至是三层关系中论述得清楚明白,很难做到,很容易大而无当。所以,要对概念内涵尽量做出“落地性理解”,也就是找到一个切入角度,小角度切入,撬开大话题。
⑤联现实。要结合现实谈自己的感悟、认识与思考。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个性感悟,是作文有区分度的重要内容。高考作文提倡真实有个性的表达,避免千人一面,引起阅卷老师的视觉疲劳。
⑥明思辨。关系型、思辨型作话题往往有两个或多个方面的关系,它们互相关联,有时还可能是对立存在。在论证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二者或者多者之间的对立统一辨证关系,找到不同关系主体在本质的区别,思辨也就有了针对性,论述也就有了深刻性。注意要突出论述的主体,多不要平均用墨,中庸论调。
⑦巧构思。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正文主体段有哪些内容,各段在全篇各承担什么论述任务。构思的主要内容:引材料,得观点(尽量简短);解释话题的概念内涵;阐述话题双方(多方)的思辨关系(突出一个主体,多不要平均用墨);联系社会现实证明观点;联系时代、社会和青年人身份谈这一话题的现实意义;结尾总结强化中心观点。构思的结构形式:可以是并列式、递进式、比照式。
考前再叮咛
01审题:抓住核心概念。写作文,都会有一个中心话题,这一话题往往从题目的材料中来,从题目的主题要求中来。中心话题往往又会具体到一个词语上来,所以,对这一关键词语所指的概念内涵要有充分的理解,这是作文精准立意的前提。学会与命题人对话,领导命题意图,明确写任务。
02.深刻:多问几个为什么?高考作文在“深刻”这一项,表述为“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在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后,要想读出材料中的现象与本质、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读懂命题人的真实意图,最终能够精准立意,一个可行的方法便是就材料内容多问几个为什么,找到答案也就能找到最佳立意。
03.构思:从哪些方面来说理?考场800字左右的作文,要想写得深刻,就得在主体部分精心构思,每一部分字数有限,所以不能轻率大意,要在有限的空间内构思好布局行文,把每一个空间用足写透,这样才能达到深刻目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正文主体段有哪些内容,各段在全篇各承担什么论述任务。运用自己平时喜欢的能够熟练驾驭的结构形式。并列式:考场作文,采用并列式结构,围绕主观点,呈现出三个分论点,构思快捷,结构清晰,多角度、多侧面地论述中心论点,说理更丰实。层进式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模式操作,也可按“引、议、联、结”模式操作。
04.指向:现实意识,化虚为实。联系社会现实或个人实际,展开论述。几乎所有的作文都有这一要求,结合社会现实来谈论作文主话题的社会现实意义,体现出考生的现实思考。这一部分构思,是对作文材料中的观点、现象的拓展,由此及彼、由个体到群体,深入探讨。这一部分对作文的素材要求较高,话题是观点,是“虚”;现实是素材,是“实”。化虚为实,就是将话题引入生活,体现针对性和现实性,增强可读性。素材要典型有时代气息,简述要简练,要结合中心观点进行阐述。
05.简练:开头和结尾。2021年高考以来,材料作文是大趋势,开篇引材料,得观点,这一部分要简约。对作文材料的引述,要以概述为主;提出观点,要一句话表达出来。结尾部分是对文章观点的总结和升华,语言更要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06.主体段:观点阐释有章法。主体段又叫论证段,是议论文的核心部分,是证明文章论点是否正确合理的重要手段,更是决定文章能否获得高分的关键段落。观点阐释型作文主体段实用技巧:观点句+阐释句+事例句+分析句+结论句或:陈述观点+观点内涵解读+素材+素材点评+观点深入论述+结句
(1)第一步,段的首句:要摆放这一小节的分论点。开门见山,使阅卷老师明白你这一节要论证什么问题。(观点句)(2)第二步:阐释或引用名人名言。从理论上对分论点进行论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理论论证。要注意名人名言与分论点有关系,如没有联系,则不能起论证作用。(阐释句) (3)第三步:列举典型事例,古今中外,正反事例均可。所举事例要紧扣分论点。写法上概叙即可,不要较多描写。(材料句)(4)第四步:分析说理。这是本段最重要的一步。因为没有分析说理,光列举一个两个事例,不进行分析说理,那这举出的事例就不能成为分论点的论据,也就没有说服力。(分析句)(5)第五步:本段小结。照应本段开头,重申这一节的分论点。这样一来,本小节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说理板块 (结论句)这种构思方式超级实用,在实践操作中可灵活运用。
【示例】也要看到,网络流行语未必都是消极的。(观点句)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背后往往有其现实的成因、流行的逻辑。(阐释句)比如2020年某机构评选的年度流行语榜单中,爷青回、上海名媛、打工人、突击式尽孝、七夕蛤蟆等成为网民搜索热度最高的十大流行语。(素材句)“爷青回”表现的是一种不服老、不服输的精神;“上海名媛”和“突击式尽孝”充满了讽刺意味。至于时下流行的“内卷”“躺平”则体现了年轻人直面现实,从机制上改革积弊的期许。(分析句)可见,网络流行语的还是有时代合理存在的一面。(总结句)(215字)(《光明日报》)
07思辨:熟悉思辨要素。话题是什么?话题概念内涵是什么?二元或者三元逻辑关系是什么?这种关系在结构布局是如何体现出整体思维和逻辑严密?有没有结合材料深入思考,得出自己论述性的思考与感悟?有没有联系现实论据充分?有没有诸如好如标题、好开头和好结尾,好语言精辟论述,以及修辞手法、文化底蕴、时代气息、观照当下、思维创新,个性化表达等加分亮点。
08.身份:牢记“我”的身份意识。作文中要有“我”的存在。高考作文立德树人考察目标明显,很多作文题目,都要求考生要结合个人实际来谈,“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这个“你”就是考生,就是青年一代。构思思要有意识地思考“我”该怎样实践作文中所提出的观点。
09表达:.闪光点就是提分点。用心思考,锻造金句。格言式的金句,则体现出作者思考的深度和思维的智慧,可以在句式表达上雕琢,如运用比喻句、排比句、长短句、对偶句,以增强生动性和表现力。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使文章更具说服力、感染力。就需要养成在论述中灵活使用修辞的习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如果能用上一种修辞手法,或引用一句名言,作文的评分效果是不一样的。
10.其他。标题要闪现话题中心词语,可以运用对称法;书写要工整,因为书写就是实实在在的分数;不要犯作文无标题的低级错误;考前看看平时积累的素材,注意素材的多方向运用,也就是一材多用;平时训练的各主题范文可以读一读。
标题:高考冲刺 - 2023考前梳理作文(上)
地址:http://www.hmhjcl.com/gzdm/20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