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部军事电影《南征北战》拍摄幕后那些你不知道的事(上)

#头条创作挑战赛#

《南征北战》作为我国第一部军事电影,得到了许多高级将领的关怀和支持,创作力量之雄厚,拍摄队伍之强大,对波澜壮阔的战争全景的描绘之壮丽,对我军将士英雄群像之生动,都是绝无仅有的,因此获得了“史诗式战争片”的赞誉。

那么,这部电影的拍摄幕后又有哪些动人的故事?今天白羽就带大家回忆一下。

一、剧本的创作

1951年春节,有一部名为《战线》的四幕话剧在南京大华影剧院引起强烈反响,广大指战员对这部作品赞口不绝。当时三野文化部创作员沈默君和华东军区政治部文艺科研究员顾宝璋看到了这部作品,就想将这部作品搬上银幕。

恰在此时,三野最高领导陈毅也观看了该话剧。他的意见是:这部话剧群众基础很好,如果拍摄成电影可以更广泛的宣传人民战争的思想。于是,他当即就安排华东军区文化部兼三野文化部副部长吴强负责具体指导。

如何能够全景式展现华东战场的战略走势,又能让影片人物在观众面前活灵活现,对于创作剧组来说一个巨大的难题。

沈西蒙率领创作组深入当年的参战部队进行采访,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经过反复打磨,终于写出了剧本第一稿。

吴强很快安排了集体讨论,两位作者在十多位从事文艺创作同志的面前朗读了电影剧本。

按照最初的剧本设想:从重庆谈判之后蒋介石四撕毁协定向解放区进攻开始写起,把华东战场三年以来的重大战役全部囊括进去。

以莱芜战役为背景展现苏北七战七捷,再以孟良崮战役为背景,展示粉碎敌人进攻我军大踏步前进,直接准备投入淮海战役为止。

全剧分为主力部队、敌后武装和地下工作,三条层次分明的战线显得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两位作者的文字功底和编剧功力可见一斑。

与会者发表了不少意见,他们认为电影剧本没有话剧干净利落,并且一致主张“重庆谈判”不要写。大家认为内容庞杂,头绪太多,可以尽量展现战斗场面和战地描写。会议作出决定,继续改写剧本。

二、首长亲自指导

第一稿写完的时候,陈毅就已经在火车上读过了。彼时,陈毅既是华东军区暨三野司令员,又是上海市长,经常要在南京、上海两地奔忙,只能在火车上抽时间审稿。

据沈默君等人回忆,在六月间一个雨天的下午,陈毅邀请几位作家和文艺工作者进行漫谈。

关于影片故事主线,陈毅提出从鲁南撤退写起,到莱芜战役为止,这才是运动战的精髓。关于影片人物,陈毅要求:应该设计一个团长,在我军大踏步后退的时候,搞不通思想,丧失信心,临阵脱逃,投敌叛变,最后在我军大踏步前进的时候又俘虏了他,使他受到应有的惩罚。

陈毅的指点,无疑有着很大的指导和启发作用。几位作者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有了修改剧本的信心,另一方面又感觉战略思想问题太大,能不能写好没有把握,剧本必须大动手术才行。

吴强在跟几位创作者讨论之后,决定增加《战线》原作者沈西蒙进入创作组,与沈默君顾宝璋共同参与创作。一个多月以后,第二稿完成,再次讲过集中朗读之后,大家认为好的多。

上级领导进行初审之后认为:应该将主题思想集中于人民战争方面,着重于表现解放军为人民利益不畏艰苦、英勇奋斗,在人民支援下消灭敌人取得胜利。

二十多天后,第三稿完成后。当时陈毅抱病在床,在军区医院的病床上,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三人轮流念刚刚改好的剧本。

陈毅强调:剧中的对话务必修改,不要提“陈军长”“陈司令”更不要提我的名字,电影中一律统称首长。胜利是全体指战员的,我陈毅不能贪天之功。

等到7月底,完成第四稿时定名为《南征北战》。谁也没想到,剧本交到电影局负责人手里时,她却很不满意。

三、审查风波

就在陈毅提出“团长叛变”的构思后,沈默君三人几天几夜都坐立不安。在那个年代中,谁都没有勇气这么写,最后只写了一个战士对运动战不理解,从主力部队“跳槽”到地方部队打游击的情节。

经过电影局层层审查,剧本要求必须要删减高营长和赵玉敏隐隐约约的爱情戏份。理由是,在战争艰苦的情况下,军人怎么能够跟地方女同志谈恋爱呢?(像李云龙和秀芹的婚姻肯定不能过审)剧本只能修改成似是而非的关系。

剧中所写唯一对运动战想不通的战士,被指责暴露了我军政治工作的弱点。有人严厉的批评:让战士思想发展到开小差的地步,这是政治工作的失败,你们有什么动机?你们要向组织检讨。剧本也只能修改为,我方全是正面人物出场。

剧本中,原本设计张连长奉命深入敌后,在阻击敌人突围时壮烈牺牲。审查组认为:这是我军的正面人物,他们不应当牺牲,因此只能删除该段故事线。

基于当时全国都在批判《武训传》、《清宫秘史》等电影,《南征北战》能够过审已经很不错的。事实证明,正是删除了以上内容,《南征北战》才得在后来的红色浪潮中屹立不倒。它跟《地道战》、《地雷战》、并称“老三战”。

在当时,从城市到乡村,从学校到工厂,几乎每个年轻人都可以将电影中的台词倒背如流。

“大炮不能上赐刀,解决战斗还要靠我们步兵”

“不,军座,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狡猾”

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台词,成了几代人共同的记忆。

《南征北战》的电影剧本完成后,立即被北京一家文艺刊物全文刊载,开创了电影剧本在期刊发表先例。群众争相购买,先睹为快。

1952年10月,《南征北战》摄制完成。影片一经放映,好评如潮。在我国拍摄的故事片中,这是放映时间最长、上座率最高的一部。那么,这部动用了上千人进行拍摄的场景,又是如何拍摄出来的?我们将在下一章中再见。

标题:我国第一部军事电影《南征北战》拍摄幕后那些你不知道的事(上)

地址:http://www.hmhjcl.com/gzdm/29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