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为0至6岁儿童提供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

孤独症谱系障碍在我国儿童中的患病率大约是7‰(千分之七),最佳治疗期为6岁前,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上周,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公布了《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要求聚焦0~6岁关键阶段,强调开展群体防控,注重服务便利可及,并引导家庭积极参与。目前,各地已经陆续开展相关的工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初筛服务

如有异常,指导家长转诊复筛

这份规范将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分为健康教育、筛查、诊断和干预康复4部分。

筛查部分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初筛,在0到6岁之间共11次。筛查表中列出的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包括3个月大时“对很大声音没有反应”,6个月大时“不会伸手抓物”,4岁大时“不会说带形容词的句子”等。

在北京,基层医疗机构过去几年已经开展儿童孤独症筛查并逐步细化筛查项目。

朝阳区妇幼保健院每月筛查出的疑似孤独症儿童在10例左右,该院儿童保健科科长罗佳告诉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由此推算出的比例低于国际上公布的患病率。为了避免漏诊的情况,筛查工作还在不断加强,包括帮助家长更新观念,克服忽视和讳疾忌医的心理。“大部分家长第一次听到,心里是排斥的。有些家长觉得只是在家里没有教过,孩子就不会做。实际上发育到这个程度,孩子应该会做一些动作,会有一些表现。”

规范中明确,初筛异常的,指导家长尽快转诊至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接受复筛。复筛异常的,要尽快转诊至具有儿童孤独症诊断能力的专业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断。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询问、行为观察、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量表测评和辅助检查等。

儿童孤独症的主要治疗途径是康复训练

家人参与是干预和康复的重要措施

针对儿童孤独症早期发现和识别难度大的问题,有医院和科研机构联合研发孤独症谱系障碍筛查与辅助诊断系统,通过人工智能(AI)技术对比分析图像、音视频中的人脸和人体行为,帮助医疗专业人员开展孤独症儿童筛查及诊断。

北京安定医院儿科副主任陈旭介绍:“孤独症整体是以症状学为主要的诊断标准,但是它的症状是以外显行为为主。对孤独症孩子的5种高危预警征行为做识别和分析,能在早期筛查中有更高的识别率。”

他介绍,北京安定医院今年还成立了孤独症早期筛查干预门诊,为还没有完全确诊或者在确诊上有困难的儿童和家长提供帮助。

目前,儿童孤独症还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确诊后的主要治疗途径是康复训练。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神经康复中心护士长吕复莉介绍:“儿童孤独症存在多方面的发育障碍及情绪行为异常。我们会根据小孩的具体情况,采用教育干预、行为干预等相结合的一些综合干预措施。孩子想说话时,大人要有耐心地听他说话;反复问同样的问题时,大人也要认真地回答。”

规范中特别提到,父母及家人的参与和支持是孤独症儿童干预和康复的重要策略和措施。

江西孤独症家长自助互助服务站总召集人江敏认为,以家庭为单位帮助患儿学习社会交往是一项有效的做法。“要用平等、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予孩子引导,但不是过度照顾,那样反而会剥夺他的一些学习机会。”

根据规范中明确的任务分工,干预康复机构要向孤独症儿童家长宣传干预康复知识、方法及相关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政策,提供干预康复咨询指导服务,开展家庭干预康复技术技能培训,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而各级相关机构的共同任务是:宣传孤独症要早筛、早诊、早干预。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标题:国家卫健委:为0至6岁儿童提供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

地址:http://www.hmhjcl.com/gzdm/4376.html